主页 >  滚动>正文
金沙石磬亮相大运会开幕式:来自巴蜀大地的古老之声,为何在3000年后奏响?
时间 : 2023-07-29 05:15:22   来源 : 红星新闻

在2006年的中国第一个文化遗产日,成都金沙遗址的考古发掘直播现场吸引了无数观众的目光。在直播过程中,两件形制巨大的石磬,在人们的惊叹和欢呼声中露出了真容。其中一件长约1.1米,成为当时国内发现的最大的先秦时期的石磬。这两件石磬后被专家们判断,应是用于古蜀国祭祀的重要乐器。今晚,在成都第31届世界大学生夏季运动会开幕式上,隔着3000多年的时间,如今的我们又听到这悠扬古老的乐音重现。


(资料图片)

↑金沙石磬亮相成都大运会

远古的声音:采集自金沙的六声石磬声

在“青春追梦”环节,音乐一开始,六声石磬的打击乐声回响在体育场。随后,伴随着温暖的童声加女声多声部合唱,交响乐队的旋律像是藤蔓似的一直不断慢慢地蔓延生长,慢慢攀高,最后将合唱包裹起来直至结束,表达了我们古老的中华文明从古延续至今,从未隔断。从古老的石磬声到今天勇敢探索奋进的奔跑脚步声,也从另一个角度表现了今天中国年轻人的不懈奋斗,不断攀登,勇敢追梦的一种精神内核。

出现在这一段落的石磬声可来头不小,它是由创作团队专门去到金沙博物馆,采集由金沙遗址中出土的先秦石磬的击打声制作而成。

据介绍,在确立了要表达“从最远古的文明走向今天的文明,从最远古的声音一直响彻到今天的声音”这样的音乐形象和风格后,音乐团队构思过各种方案。经过查阅资料,了解到三星堆和金沙遗址都曾出土过大型的先秦时期石磬,并且如今仍在金沙遗址博物馆展陈的两件石磬,其中一件大石磬长1.1米、宽56厘米、厚4厘米,在2006年被认定为中国商周时期石磬中体量最大的一件。

灵感由此而来。

↑金沙遗址出土的大石磬(资料图片)

要知道,磬在远古时代被称作“石”和“鸣球”,是中国古代一种非常古老的打击乐器和礼器。它最早可能源于某种石制片状的劳动工具,例如石铲一类。先民们在生产实践中偶然发现石制工具碰撞时能发出悦耳的声音,便用来为乐舞伴奏,于是出现了磬。

此后,磬主要用于在殿堂宴享、宗庙祭祀、朝聘礼仪等活动中演奏,成为象征身份地位的礼器。我国古代典籍《礼记·乐记》中便说“石声磬”,唐代人孔颖达解释为:“石声磬者,石磬也。”《尚书·益稷》又说“予击石拊石,百兽率舞”,《尚书·益稷》还说“既和且平,依我磬声”。

而金沙遗址出土的这两件石磬,不但相对完整,更难得的是它们至今仍可敲击发音,其音质纯美悦耳。

↑成都大运会开幕式彩排中的金沙石磬彩排

这不正是一直想要寻找的,真正的来自巴蜀大地的古老之声吗!创作团队立马拍板决定,以此为基础进行音乐创作,并且最终一稿通过,有了如今我们在开幕式上聆听到的这段动人旋律。

金沙石磬:改写古蜀“未有礼乐”之历史

金沙的石磬能出现在成都大运会的开幕式上,作为古蜀礼乐的代表,也令成都金沙遗址博物馆馆长朱章义十分高兴。

据朱章义馆长介绍,中国古代石磬的形制,大多上为倨句形(类似于一个大于90度的夹角形状),下作微弧形或近于直线,整体略像扇形。在甲骨文中,“磬”字为一人站立作敲击悬石的样子,磬的演奏方式也的确需要悬挂起来,敲击发音,因此磬的上方均有悬孔,金沙两件出土石磬也都有双面对钻的喇叭形悬孔。到了春秋战国时期,磬的使用也有了改变——在此之前,磬多是单独出现,称为“特磬”,春秋战国则出现了编磬,即大大小小的石磬编成一组,每件石磬有不同的音色,便能敲击出一首完整的曲子,与编钟相似。金沙遗址的年代距今约3000年左右,约当中原的商周时期,正是特磬开始向编磬转变的时代,金沙遗址出土的一大一小两件石磬,被认为可能已初步形成了双悬编磬的模式。

西汉史学家扬雄在《蜀王本纪》中曾说:“蜀之先王者曰蚕丛,柏灌、鱼凫、开明,是时人椎髻左祍,不晓文字,未有礼乐。” 2006年6月10日,成都金沙遗址出土的这两件石磬改写了古蜀国“未有礼乐”的历史。

朱章义告诉记者,同属古蜀文化的三星堆遗址中也曾出土过一件小型石磬,石磬为灰色,表面经过精心雕凿,光滑细腻,敲击时音量虽不甚大,却余音绕梁袅袅。

最近几年,从新发掘的三星堆遗址祭祀区8号坑中又陆续出土了9件石磬残片,进行拼合后发现它们可以组成一件体量颇大的特磬。经专业人员选择一块较大残片进行模拟实景的悬吊试音后,人们欣喜地发现:该磬的音色纯净通透,清脆悦耳,似金属声,堪称石磬佳品。

“金沙石磬的形制特征和制作方式,都与三星堆新出土的这件大石磬高度相似。”朱章义说,“它们的发现共同表明:至少在商代晚期,古蜀地区的重大仪式性活动中,已经存在使用大型礼乐器的传统。”

从古老的文明走向今天的文明,从古老的声音延续至今的声音,从古老的石磬声到年轻奋进的奔跑脚步声,古老中华文明延续至今,从未间断。有着2300多年建城史的成都,如今也是中国的“音乐之都”,这座历史名城所有光辉灿烂的文化元素,从未消失,从未远去,并在新的时代里发出熠熠光辉。

红星新闻记者 乔雪阳 摄影记者 王效 刘海韵

责编 任志江 编辑 张寻

(下载红星新闻,报料有奖!)

标签:

相关文章

X 关闭

X 关闭