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多数人理解的贫血,可能就是头晕、乏力、心慌气短、疲软、脸色苍白等,也都觉得吃点补血的东西就会恢复,尤其是红色食物,以形补形,例如红枣、花生皮、红豆、桂圆等等,但这些食物改善贫血效果是有效的,也不是最好的选择。
(资料图片仅供参考)
首先要明确,贫血只是一个临床症状,很多疾病都会引起贫血,而我们生活中比较常见、多数人会遇到的贫血,多是营养性贫血,也就是体内缺铁、叶酸、维生素B12等,引起的缺铁性贫血、巨幼细胞性贫血。
对于上面两种类型的贫血,食补有一定作用,但不是吃红枣、花生皮、桂圆来补血,而是吃动物血制品、红肉(猪牛羊肉)、动物肝脏等来补铁,同时可适当多进食维生素C来促进铁的吸收率,如西红柿、青椒、橙子、猕猴桃等,同时也可多食鸡蛋、虾皮、海带、奶制品等,或者遵医嘱补充铁剂、叶酸片等。
如果出现贫血症状,首先需就医明确,到底是什么原因引起的贫血,是哪种类型的贫血,如果是营养性贫血,可通过食补改善贫血,如果是其他类型的贫血,食补是没有效果的,需要明确原发病后,针对治疗改善。
需注意,低血糖也会引起头晕、乏力、心悸等症状,要注意与贫血鉴别。
贫血的诱因有哪些?贫血是指人体外周血中红细胞减少,低于正常值时,影响对组织器官供氧,继而出现一系列症状。
常见诱因如下:
1、营养不良,偏爱素食,或者挑食,不能均衡、健康、营养摄入食物,或者偏爱喜食辛辣刺激、油炸、烧烤等食物,导致铁、叶酸、维生素B12摄入不足出现贫血,如缺铁性贫血、巨幼细胞性贫血,多见儿童、青少年、孕妇等。
2、化学、物理、生物因素,如苯、化学染发剂、除草杀虫剂,长期接触大量电离辐射,病毒感染等,多会引起血液疾病,继而出现贫血症状。
3、各种慢性疾病或恶性肿瘤,如胃癌、肠癌、胃炎、肠炎等,多会引起消化道出血,即便血、呕血、黑便等,时间一长会出现贫血症状。
贫血有哪些类型?简单说,贫血有很多分类,可根据细胞剂量、严重程度、发病机制(主要是红细胞生成减少、不足、破坏过多和失血)等进行分类。
1、根据细胞剂量分类
主要根据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(MCH)、平均红细胞体积(MCV),以及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(MCHC),这三者同时判断贫血的大体类型,正常情况下,血常规中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的正常值为26-32pg。
①大细胞性贫血:三者数值MCV>100fl、MCH>32pg、MCHC 32~35%,常见巨幼细胞贫血、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、肝疾病等。
②正常细胞性贫血:三者数值MCV 80~100fl、MCH 26~32pg、MCHC 32~35%,常见再障、溶血性贫血、骨髓病性贫血、急性失血性贫血等。
③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:三者数值MCV<80fl、MCH<26pg、MCHC <32%,常见缺铁性贫血、地中海贫血、慢性病性贫血等。
2、根据贫血严重程度
一般根据血红蛋白浓度将贫血分为轻、中、重、极重度贫血,正常范围是成年男性为120-160g/L,成年女性为110-150g/L,新生儿为170-200g/L。
①轻度贫血:血红蛋白浓度>90g/L;
②中度贫血:血红蛋白浓度60~90g/L;
③重度贫血:血红蛋白浓度30~60g/L;
④极重度贫血:血红蛋白浓度<30g/L;
总的来说,当出现贫血症状,或是血常规检查发现贫血,首先要就诊血液科,完善相关检查,明确病因后针对治疗,例如是血液疾病、消化疾病、自身免疫性疾病、肾脏疾病还是肿瘤等,贫血病因不同,预后有较大差异,主要取决于能否根治原发病。
标签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