初夏时节,祖国西北边陲山花烂漫,额敏河水静静流淌。河畔上,马大姐的爱心小院里迎来一拨又一拨的参观者。
小院里最打动人的,还是那张“全家福”。照片上,汉族“爸爸”杨吉春,哈萨克族“弟弟”叶尔木拉特·克孜尔汗,还有哈萨克族“儿子”吾拉孜别克,跟马大姐一家站在一起,笑容灿烂,他们一起生活了10多年。
(资料图片仅供参考)
“马大姐”名叫马新华,今年60岁,是额敏县交警大队的一名退休民警。20多年来,她用无私大爱温暖着一个个困难的人,左邻右舍、男女老少都亲切地叫她“马大姐”。
街头捡的“爸”,她养了20年
80岁的杨吉春老人,在马大姐家一住就是19年。当初两人相遇的情形,马新华至今历历在目。
“那是2004年10月,县城里下了雪,我下班路上,看到有个老人还穿着秋衣,脚上也没穿袜子,冻得发抖,我就把他带回了家”,马新华说,丈夫见状也没埋怨她,还特意进厨房为老人做了一碗热气腾腾的汤揪片。
交谈后得知,老人膝下无儿无女,老伴2003年过世,他无依无靠,平时靠打零工、捡破烂,勉强维持生活。马新华夫妇对他说:“以后你就和我们住吧,这里就是你的家。”
马新华是回族,丈夫是维吾尔族,而杨吉春老人是汉族,最初很拘束。马新华了解到,老人喜欢养鸽子和狗,就和丈夫买回几十只鸽子和一条狗,陪着老人一起喂食、遛狗,在相处中消除隔阂。没多久,老人性格变得开朗了。
谁也没想到,一年后,老人就出了意外。2005年9月底,杨吉春突发高血压,马新华和丈夫立即将他送往医院,连续打了10多天的吊针才脱离了危险。没过俩月,老人在家又不慎摔倒,腿骨骨折,又送进医院动了手术,才床上躺了小半年才康复。
两次住院花了五六万元,这都是马新华从亲朋好友那借的。她的家里并不宽裕,就自己一人有固定收入,还要养活一大家子。这些借款,一直到她退休时才还完。
老人康复后担心再给马新华添麻烦,就要搬出去单过。马新华平心和气地说:“您就是我的‘爸爸’、孩子的‘爷爷’,我们给您养老送终,这里永远都是您的家,您就放心吧。”见她一脸真诚,老人又住了下来。
在马新华的精心照料下,杨吉春老人身体硬朗起来,还学会了哈萨克语、维吾尔语,在爱意浓浓的小家里无障碍交流,一直呆到现在。闲不住的他,还在家门口的饮料厂看起了大门,日子过的悠哉哉。
前几年,额敏镇桥东社区工作人员主动上门,劝说老人年龄大了,送到养老院更省心一些。马新华拒绝了:“‘杨爸爸’跟我们在一起有感情了,也就是加副碗筷的事,不麻烦。”
额敏镇塔斯尔海村第一书记徐丽讲了这样一件事:马大姐专门给杨吉春老人办了银行卡,这些年社会各界送温暖还有老人看大门赚的钱,都存在里面,有几万块了。2021年,马大姐装修房子手头紧,老人二话没说拿出卡塞到她手里,马大姐说啥不要,分文未动又还给了老人,最后向亲戚借了好几万。
采访中,不愿袒露心迹的杨吉春老人,对着马新华竖起大拇指“有她做我的丫头,是天大的福气。”
送上门的“弟弟”“儿子”,她帮着过上新生活
“如果没有马大姐,我们家的日子还不知道过成啥样呢。”坐在宽敞明亮的新家中,45岁的叶尔木拉特·克孜尔汗回忆起10多年来马新华对自家的照顾,湿了眼眶。
那是2010年。他带着怀孕7个月的妻子,在马大姐家旁的面粉厂当搬运工。“马大姐看到我老婆挺着大肚子背麻袋,很心疼,听说我们没地住,就腾出一间房给我们。”叶尔木拉特·克孜尔汗说,当时他的全部家当就一个煤气灶一床被子,但马大姐一点没嫌弃,也没提租金的事,就让他们住了进来。
不仅提供住的地方,就连一日三餐,也跟马大姐一家一起吃。夫妻俩还跟着马大姐俩学国语,一天两页,雷打不动。丈夫在马大姐的帮助下,到驾校学了驾照,开上了洒水车,一个月有3000块钱工资;妻子在马大姐的联系下,到交警队干起保洁员,每个月也有2000多块的收入。
有了固定收入,两人的生活越过越甜。2021年,他们在额敏县城购买了新房,这才从马大姐家搬出去。他们的儿子,从出生开始,在马大姐家长到了11岁,为了能让他在县城上学,马大姐不知往教育部门跑了多少趟。
叶尔木拉特·克孜尔汗说:“马大姐对我们太好了,吃住10来年没收钱,还帮助我们过上了新生活,这份恩情我们一辈子都不会忘记!”
有着同样心声的还有24岁的吾拉孜别克。2012年,遇到“马妈妈”时,是这个少年一生中最灰暗的时候:自幼丧母,父亲又在车祸中去世,姑姑身患疾病又生活在牧区,根本没法照顾他,少年萌生了辍学的念头。姑姑把他送到了马大姐的家里,从此爱心小院又多了一个新成员。
“马妈妈”领着他到商场购买了衣服鞋子、床单被套、毛巾牙膏等生活用品,把他送回学校。每逢周末节假,都将他接回家里一起生活,一直资助他完成了初中学业。
“上到高一,我觉得学习成绩不理想,想上技校,学一门手艺,将来好成家立业。”吾拉孜别克说,“马妈妈”又联系到了第九师职业技术学校,根据他的志愿,选学了畜牧专业。毕业后,先是当辅警,现在通过考试,成为兵团第九师165团的正式职工。
“没有她就没有我的今天”,吾拉孜别克说,他一定好好工作,来报答“马妈妈”的恩和情。
助人为乐的好事,她做了一箩筐
在额敏镇采访,马大姐这些年做的助人为乐的好事,人人都能讲起好几件,人人都会对她竖起大拇指。
担任塔斯尔海村第一书记前,徐丽对马大姐的故事半信半疑。到村里工作后,几番登门拜访、日积月累相处后,她也成了马大姐的忠实粉丝。
村里一位孤寡老人行动不便,且患有重度精神疾病。在疫情封闭管理期间,村队干部上门服务,遭到老人拒绝。听到老人嘴里念叨好邻居马大姐,便请马大姐“出场”。马大姐主动承担起老人的一日三餐,还为老人擦头洗脸、端屎倒尿,一伺候就是一年多。老人临终前,提了最后一个要求:想吃马大姐做的羊肉汤泡馍馍,马大姐放下手头的事,赶紧煮了羊肉喂老人吃下,让老人遂了心愿。
桥南派出所的民警马亚群,打入警开始,就听到马大姐在交警大队工作中热心服务群众的事迹。到塔斯尔海村当上片警后,在调解基层矛盾纠纷时,他经常会带上马大姐。这个村地处额敏县城乡结合部,外来人口多、翻新建房多,矛盾纠纷也多一些。
“马大姐乐于助人,又是个热心肠,在附近这一片威信高,加上懂法律,又会说几种民族语言,调解邻里纠纷让大家很服气,去年帮我们调处了30多起纠纷,”马亚群说。特别是,她多方反映、积极争取,让村里40多个驾驶证脱审的村民,通过“绿色通道”重新拿到了驾照,得到了大家的交口称赞。
在马大姐的带动下,她在社区工作的儿子加吾兰,孝老敬亲,主动为突发疾病去世的老人料理后事;在学校当老师的儿媳加依娜,关爱贫困学生,自讨腰包看望慰问困难学生;她的邻居李玉英主动“凿墙开门”,帮助邻居建房;她的姐妹吐尔逊汗,精心照顾丈夫的弟弟、妹妹长大成人……整个村庄处处发扬着尊老爱幼、互帮互助的优良传统。
2020年,马大姐退休后继续发挥余热,将家中一间30平方米的房屋打造为“新时代文明实践点”“家庭居民党校”,让家庭小院成为居民长知识、明事理的精神家园。随着到爱心小院的人越来越多,在援疆资金的支持下,改造升级成“马新华民族团结大院”,自去年4月1日正式开放以来,已经接待2万多人参观。
辽宁省辽阳市雷锋文化研究会多次实地考察后,授予“马新华民族团结大院”为雷锋精神传承教育基地,授予马大姐为雷锋精神传承人,她的干劲更足了!
标签: